为进一步抓实党员发展教育,5月13日,化药学院党委组织开展“追忆校史守初心,踔厉奋发谱新篇”专题线下培训,第二十一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学员、第十八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参加。
走进校史馆,学校九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跃然眼前。从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立,到如今成为国家一流农业院校,西农始终肩负兴农报国的使命。院系结构历经调整,从最初的8个系发展到如今的23个系部,不断适应国家农业需求,学校在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卓著。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培训班学员从学校初创时期的筚路蓝缕,到新时代跨越腾飞的壮阔征程,沉浸式体悟了一代代西农人扎根杨凌、胸怀社稷的使命担当。
第十八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次仁白玛说到,参观校史馆,我感觉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学校辉煌历程。从初创艰辛到今日辉煌,无数先辈奋斗的身影历历在目。那一份份珍贵的史料,一座座奖杯,无不诉说着学校的荣耀与梦想。我深刻感受到西农人的坚韧与奉献,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作为学子,我倍感自豪,也深知责任重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这座学府的先辈们为榜样,传承其精神火种,以专业知识为笔,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第十八期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李江山说到,走进西农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页页泛黄的手稿和古老的青砖。在展厅间穿梭,我触摸到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清晰脉络。赵洪璋院士用工整的字迹记录着小麦抽穗的精确时刻,密密麻麻的批注里藏着"碧蚂1号"诞生的密码。最让我感动的是墙上的老照片:教授们戴着草帽在试验田里弯腰记录数据,学生们扛着仪器在沟壑纵横的塬峁间跋涉,每一抹绿意都是西农人数十年扎根的勋章。这些朴素的展品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有力量,它们沉默地诉说着:农业科研不需要华丽的外衣,土地里的故事最动人。
第二十一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学员李哲说到,建校以来,许多有着报国理想的有学之士与渴望救国图存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学校的创建,吸引了越来越多学生学习农林业相关知识。师生们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改良小麦品种、培育杂交动植物、调研昆虫种类等,真正做到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参观校史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从建校史中感受到革命前辈的救国热情,还为前辈们情系三农的真诚感动。今后我也要像他们学习,潜心学习与科研,争取早日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